削藩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大的削藩有四次,一是西汉景帝的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二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先成后败,这其间暴露了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为藩镇所灭,这为宋代提供了教训; 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夺位后再行削藩;四是清康熙帝的削藩,引发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平定三藩,由此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可以看出,每次削藩,都对国家造成***,战火四起,甚至亡国,那么谈到削藩,首先要清楚的是什么是藩,藩指的是封建时代属国属地或者分封的土地,后引申为边防重镇,比较突出的就是安史之乱,也叫藩镇,它的设立,最初的目的是让有兵权的将领或者是同姓王共同拱卫京师,一旦有战乱,可以进京勤王,起到保卫中央政权的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事为了奖励功臣而实行的,比如汉初分封异姓王,清初分封的异姓王(如吴三桂等),这些为了稳定人心和时局实行的分封,这里统一将这些拥有军权的地方叫做藩镇,虽各朝各代叫法不同,其意相同或相近,有了军权,就会拥兵自重,不奉朝廷之召,如果多个拥有军权的藩镇联合起来,就对国家造成极大的威胁,是不稳定的因素,直接对皇权产生了威胁,所以,历代君王都认识到这点,将削藩做为第一大事,将拥有军权的将领剥夺军权,使军权归中央统一集中管理,就叫削藩,所以,但凡削藩后,都会出现国家军权都统归中央管理。
削藩指的是皇帝利用强制手段剥夺藩王的领土、军队和权利,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消除藩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历史上的削藩都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如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明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被推翻,清康熙削藩引发三藩之乱等。所以削藩并不是一项高明的治国良策。
历史上与削藩目的相同结果更好的办法,当属汉武帝***取的推恩令,既有效削弱了藩王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又没有引发任何社会动荡。
削藩指的是由于某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某些开国功臣或则子女后代分封土地,使得他们这批人成为了某些地方的藩王,多年之后,藩王逐渐尾大不掉,对中央形成了威胁,于是后代君王为保证中央集权,通常***取削藩的策略。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汉景帝削藩,建文帝削藩,康熙削藩等
明朝是如何一步步彻底完成削藩的?
朱棣上位以后,虽然全盘否定了建文帝朱允炆,但两个人的想法都一样,那就是削藩。只不过同样的削藩,如果说建文帝是硬要削藩,属于是刚烈的方法。那么朱棣就属于是软刀子***了,通过软性削藩的方法,是相当成功。
那么朱棣上位以后是怎么削藩的呢?永乐元年正月,朱棣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藩王的地位,“复周王橚、齐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旧封”。毕竟刚刚上位,需要这些兄弟的支持,所以表现的很宽厚。当然威胁很大的宁王朱权,朱棣是直接将其徙于南昌。
等到坐稳皇位以后,朱棣就开始进行削藩。首先在永乐元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五月削去齐王榑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又将其废为庶人。永乐六年削岷王朱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
永乐十年削辽王朱植护卫。永乐十五年废谷王朱橞为庶人。永乐十九年,朱棣开始对同母弟周王朱橚下手,在朱棣的示意下:朱橚“献还三护卫”。这样,朱棣将当时掌握兵权的大部分藩王,或削其三护卫,或废为庶人,基本上实现了削藩的目的。
同样削藩,朱棣是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通过复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几位藩王,来表达自己的善意,换来兄弟们的支持。
坐稳皇位以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削除这些藩王的三护卫,或者干脆将其废为庶人,可以说是相当高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的削藩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的削藩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